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6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502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257篇
地质学   713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152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内蒙古气象影视服务科开发引进非线性编辑系统(以下简称非编系统)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有几年时间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都积累了一些操作和使用的经验并有所改进和完善。文章根据非编系统的特点,结合平时业务工作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在天气预报制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维护。  相似文献   
82.
山东一次区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学斌  谌芸  代玉田 《气象科技》2012,40(4):627-63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云图TBB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的春季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强降水是在低层冷空气和深厚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副高异常偏强,制约850~700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停滞少动,产生较长时间的降水。②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激发了边界层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气从边界层楔入,与暖湿气流汇合并抬升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③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多个单体更迭并移经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而产生区域性暴雨。④雷达径向速度图中逆风区和不同高度(超)低空急流的大小对短时强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
航空瞬变电磁法对地下典型目标体的探测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空电磁法的探测能力受飞行高度、发射波形、发射磁矩和发射基频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不同分量间的勘探能力存在差异.航空电磁如对所有磁场和磁感应分量、on-和off-time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不仅数据量大、耗时长,而且出现大量冗余数据.目前国内针对此问题尚无系统解决方法.本文针对吊舱式直升机航空电磁系统,采用积分方程法求解频率域响应,经汉克尔变换转换到时间域,计算了地下三维目标体的B和dB/dt时间域响应.利用异常体响应与背景场响应作比值,并通过设定响应阀值定义最大勘探深度,进而分析不同发射波形、不同分量以及on-和off-time期间的航空电磁系统的探测能力.基于本文分析手段,可根据实际勘探目标,确定一套探测能力较强的航空电磁最佳参数组合,为野外测量和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指导,高效完成勘探任务.  相似文献   
84.
以Google Earth为代表的第一代数字地球平台,利用球面剖分瓦片,构建了2.5维静态的数字地球表面,实现了地表空间数据的集成、建模和应用,但没有涉及地表上下的空间。本文阐述了球体大圆弧QTM八叉树剖分的规则、瓦块体系的几何特征及其编码原理,设计并实现了瓦块编码到空间直角坐标之间的互换算法,并利用C++和OSG等主流语言,构建了真三维数字地球可视化平台的雏形框架;实现了球面和球体的任意剖分、地表上下空间实体的可视化建模及简单三维空间分析。初步展示了球体瓦块的新一代数字平台在天地一体化空间大数据集成、管理、建模与应用中的优势及前景。研究表明,球体大圆弧QTM八叉树网格,具有简单、规整、几何特征明晰、适宜作为全球离散空间的坐标基准,利于空间实体建模与可视化等特点,可作为构建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的数据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85.
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是我国重要的沉积型铀矿成矿区,脑木根凹陷为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南缘的一个次级凹陷,其中的下白垩统赛汉组沉积了一套三角洲-湖泊相含煤碎屑岩建造,具备铀成矿基本条件。通过对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配合钻探验证,在下白垩统赛汉组中圈定了连续稳定的放射性异常区。发现了潜水氧化型和同沉积泥岩型铀矿成矿类型,研究区铀矿化主要受古气候、成矿期砂体沉积特征、铀源、后生氧化作用等多重因素的控制。建立了研究区潜水氧化叠合同沉积泥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6.
Growth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ant morphology of cosmic forsterite and enstatite particles condensed from the vapor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s a function of growth temperature and supersaturation using flash-heating by CO2 laser irradiation. Forsterite particles grew dominantly, followed by a few pyroxenes. No silica minerals were observed. The forsterite morphology changed systematically depending on the temperature (T) and the vapor supersaturation (σ).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and the vapor supersaturation increased, the forsterite morphology changed from a bulky type (T=1000-1450 °C, σ<97) to a platy type (T=700-1000 °C, σ=97-161), then to a columnar needle shape (T=500-820 °C, σ=131-230), and finally to a droplet type (T<500 °C, σ>230). Very thin polygonal growth steps, which suggest vapor-solid (VS) growth, were detec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faceted bulky and platy forsterite particle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TEM)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tip of the columnar and needle-shaped forsterite was covered with an amorphous layer. This amorphous coverage illustrates that a liquid phase can be condensed from the vapor, even under the stable conditions where crystalline forsterite is stable. This amorphous layer plays a role in the vapor-liquid-solid (VLS) mechanism of the forsterite particl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mechanism as a function of vapor supersaturation and temperature can be explained by metastable liquid condensation. The experimentally synthesized coexisting patterns of VS-grown and VLS-grown olivine particles resemble the pattern of matrix olivine or chondrule rim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 Forsterite can crystallize more easily than either pyroxene or silica mineral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ominance of forsterite in cometary dust particles, as suggested by its infrared spectrum.  相似文献   
87.
Nathan A. Kaib  Thomas Quinn 《Icarus》2008,197(1):221-238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n open cluster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and current structure of the Oort cloud. To do this, we have run 19 different simula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Oort cloud for 4.5 Gyrs. In each simulation, the Solar System spends its first 100 Myrs in a different open cluster environment before transitioning to its current field environment. We find that, compared to forming in the field environment, the inner Oort cloud is preferentially loaded with comets while the Sun resides in the open cluster and that most of this material remains lock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cloud for the next 4.4 Gyrs. In addition, the outer Oort cloud trapping efficiencies we observe in our simulations are lower than previous formation models by about a factor of 2, possibly implying an even more massive early planetesimal disk. Furthermore, some of our simulations reproduce the orbits of observed extended scattered disk objects, which may serve as an observational constraint on the Sun's early environment.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open cluster environment,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ner Oort cloud and extended scattered disk can vary wid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outer portions of the Oort cloud in each of our simulations are all similar.  相似文献   
88.
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  相似文献   
89.
利用最新的高时空分辨率(1 km、1 h)的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陆面数据同化系统(HRCLDAS-V1.0)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驱动由NCAR发展的通用陆面模式(CLM),对青藏高原地区2015年1月1日至9月30日的土壤湿度开展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1 km、1 h)土壤湿度能够体现出青藏高原地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较好地表现出各层土壤湿度的时间变化特征,6~9月土壤湿度波动较大,1~5月波动较平缓,上层土壤湿度变幅较大,深层变化较平缓。0~5 cm、0~10 cm和10~40 cm深度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其中0~5 cm土层的相关系数达到0.92,各层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变化则相反,3个土层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偏差均小于0.04 mm3 mm-3,但模式对于研究时段土壤湿度变化的低值有高估现象,且模拟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组成极为复杂,大多经历了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一般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属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系,主要是各种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石英岩、大理石及花岗片麻岩等;基底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可划分为北部、西北部及中南部三个大区,走向总体以北东向为主;从演化过程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是华北克拉通形成过程中的太古宙微陆块之一,古元古代末可能是其与华北拼合为一体的关键时期。早期沉积盖层主要经历了长城纪陆内裂陷、蓟县纪边部沉降、青白口纪—南华纪整体隆升和震旦纪边缘拗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以海相为主,晚期局部具陆相特征,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特征有较大差异,可能主要受构造、气候环境的共同制约;早期沉积盖层整体上受基底结构和构造控制明显,越早期影响越大;盆地西南边缘一直是最活跃的构造沉降区,基底构造所处位置特殊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